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:30-21:00
来源: 上海光华剑桥 编辑:佚名
知识渊博、传道解惑是每一位光华剑桥老师登上讲台的状态,但这个状态想要保持并非易事。面对求知欲强烈、喜欢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的光剑学子们,不少老师在上班途中、在课堂之外始终手捧书本或kindle,不断从书中汲取着新的养分。
11月11日和23日,在副校长王文娟老师的主持下,八位光剑教师先后登上元培504室的讲台,不仅向大家推荐了“值得一读”的好书,还对书目做了十分精彩的分析与解读。那么,都有哪些书目荣获推荐呢?
分享会现场
《态度》
内容简介:《态度》收纳了作者吴军博士写给两个女儿的40封信。信中,这位睿智的父亲从人生哲学,洞察世界,对待金钱,人际关系,有效学习,做人做事六个方面和女儿进行了沟通,字里行间流露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。
图书分享人:李娇老师
李娇老师主要向大家分享了作者讲给孩子的几个观点。
一是格局要大:如果开始做一件事,就要尽可能往的目标努力,目光要看得长远;二是生活是具体的,是可控的,是可以落实到行动中的;三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,任何进步都比没有进步好;第四点也是李娇老师最喜欢的一点,就是“上帝喜欢笨人”,因为“笨人不懂得打擦边球,不懂得把利益化,因此凡事都要留很大的余量,而当发生一些意外情况时,那些余量就会起作用。”李娇老师说,吴军博士给女儿写的信平白如话但却字字珠玑,很在点子上,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家长,都可以从中汲取很多观点分享给自己的学生或是孩子。十分值得大家一读。
《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》
内容简介:一个自我且极端宗教的父亲,一个永远不会对父亲说不的母亲,还有一个躁郁症的哥哥。他们反对你有自己的思想,反对你脱离他们去往外部世界,以爱的名义控制你。如果生长在这样的家庭,你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?我们的主角塔拉,选择了利用知识的力量和命运作斗争,并最终实现了自我的成长和救赎。
图书分享人:刘岩老师
刘岩老师从“原生家庭对主人公成长的影响”和“主人公通过受教育改变自己,突破束缚”对全书的内容进行概括。
刘老师说,她最喜欢书中这样一句话:“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,理解不同的人、经历和历史。接受教育,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。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、同理心的深化,视野的开阔。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。如果人们接受教育,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,而不是更确定。他们应该多听、少说,对差异满怀激情,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。”这句话传递给我们了教育的力量,即受教育让我们从更高的视角来看待自我,理解和接纳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,最终摆脱旧的自我,重塑新的自我。
图书分享人:周昊玲老师
在文本解读时,周昊玲老师则从细节处入手,对故事做了补充:
事实上,在塔拉这个看似“糟糕透顶”的原生家庭里,“暴力、偏执”的父亲和哥哥有些不经意间的举动和话语,流露出来的是内心中对女儿、对妹妹的关切和爱。周老师说,这本书促使她思考如何看待原生家庭,教育又带来了什么。她认为,原生家庭很重要,但并不会决定孩子如何成长。成长的动力源于一个人的内心。在塔拉成长的过程中,她的大学教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,他们发掘了塔拉,给予她肯定和引导。周老师说,事实上,作为一个老师,她明显的感觉到何为教学相长,而在未来执教的过程中,她也会继续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成长。
《Give and Take》
内容简介:沃顿终身教授格兰特发现,我们大部分人都能被划分进三类:付出者(giver)、互利者(matcher)和获取者(taker)。获取者只关注谋求利益,互利者愿意等价交换可预期的好处,而付出者则是乐于分享,不求回报的那一类人。这三类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有何不同?什么样的因素会使一部分付出者成了牺牲者?又是什么样的原因,让一部分付出者获得了成功?作者通过深入分析和挖掘,指引大家发展适合的社交风格,以实现可持续的成功。
图书分享人:陈砚紫老师
陈砚紫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付出者(giver)、互利者(matcher)和获取者(taker)这三类人,并分享了作者格兰特教授的观点:
付出者越多,组织机构的氛围就会越积极。想要吸引来更多的付出者,那么组织机构就需要从三方面来付出努力:一是需要保护付出者,因为付出者经常把别人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,而自己则常处于精疲力竭的状态;二是构建一个环境,让每一个人都觉得求助别人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;三则是要识人,把正确的人招纳进团队。陈老师从身边的故事讲起,风趣幽默的讲解引得大家会心一笑。
《教师的五重境界》
内容简介:这本书是万玮老师的教育随笔集。在书中,万玮老师总结了为师从教的五种境界:教知识、教方法、教状态、教人生、教自己。万玮老师用生动的事例系统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实现途径。
图书分享人:黄海艳老师
从班主任角度出发,黄海艳老师向大家分享了一些班主任工作方法:
比如,想要成为一名“判断能力高超的班主任”,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,同理心也很重要。而想要做一个“不累的班主任”,则需要在前期做更多的工作,因为“无为而治”不是“不为”,是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。那些看着“不累”的班主任,不仅培养了得力的班干部,还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的能力。黄老师总结道,作为班主任,要随时关注着学生的状态,在学生犯错时给予有效的惩罚;要树立起威信,但并不是威权;班主任还要有破款思维,面对问题学生不要总是抱怨,而把它当作一次磨炼自己的机会;当学生表现不好时要学会观察,多方了解,有时候以旁观者的身份跳出来看看,很多事情就明了很多。
《缘缘堂随笔》
内容简介:著名漫画家、散文家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选集。丰子恺先生1898年生于浙江桐乡县石门湾,并在那里度过了十七载春秋。一草一木,风尚习俗,童言趣语……丰子恺先生以平常心写平常事,配以禅意满满的中国漫画,读之令人不仅觉得亲切,也备受感动。
图书分享人:赵霞老师
虽然丰子恺先生写《缘缘堂随笔》的时代早已远去,但他笔下孩童的纯真带给我们的却是永恒的感动。
赵霞老师从书中的几张漫画讲起,搭积木,用芭蕉扇做自行车,给四条腿的高脚凳穿鞋子……丰子恺先生传神的笔触,看得人心头一暖。赵霞老师说,这本书带给她最深的感触,是丰子恺先生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,是真的爱孩子的人。在丰子恺先生求学的过程中,很幸运的遇到了他的音乐老师,也是他的人生导师——李叔同先生(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)。每次遇到学生犯错,老师总是“声音严肃”,但“态度和气”。先生的教育风格给丰子恺和他的同学们以非常深刻的影响,也带给了赵霞老师很多启迪。
《社会心理学》
内容简介:美国700+大专院校社会心理学选用教材,全书共分四编:社会思维、社会影响、社会关系和应用社会心理学。戴维•迈尔斯将科学的严谨性和人文的宽泛性巧妙地结合,书中生动的插图、幽默的漫画、睿智的引言、清晰的表格和优美的语言,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轻松掌握心理学知识。
图书分享人:徐戈涵老师
想要真正做到理解学生,那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。
徐戈涵老师介绍说,作为一本心理学教材,《社会心理学》逻辑清晰且系统,不仅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,重要的观点,价值观和研究方法,还进一步引导我们思考:我们应如何看待自己和看待他人,人与人之间如何彼此影响和,发生时人会产生何种感受等等。徐老师说,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,经常要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。因此,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和每一位班主任息息相关。她建议大家把这本书当成一本工具书来看,有时候遇到棘手的问题,翻一翻这本书,或许会帮大家打开新思路。
《窗边的小豆豆》
内容简介:作为20世纪儿童文学的杰作,《窗边的小豆豆》讲述了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阶段的一段真实的故事。小豆豆因为淘气被原来学校退学后,来到了巴学园。在巴学园,所有的人对对方的困难,都能给予理解和帮助。每当校长先生看到小豆豆,都会说:“你真是一个好孩子。”这句宝贵的话,决定了小豆豆的一生。
图书分享人:姚慧青老师
姚慧青老师说,巴学园描述了一个教育的理想国。
在这里,孩子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,上自己喜欢的课,每天也不用坐在固定的位置。老师们会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,掌握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法,进行因材施教。姚老师说,好的教育,就应该是走心的,是充满爱和理解的。这本书里有一句话令她非常有感触:“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,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,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、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。不会感动,也不会充满激情……” 每一个人都渴望真诚,自然和本色,孩子们更是如此。每一次我们表现出善良,温柔和鼓励,每一次因为我们的在乎努力去理解他们,我们的敏感和同情,我们的力量和倾听,都会让他们的心底长出翅膀,向前,向远处出发。
尾记
时光漫卷书页过,最是阅读留余香。八位老师的读书分享不仅为我们的书单“添砖加瓦”,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阅读视角。在未来,期待有更多的老师登上读书分享讲台,用广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想,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更多的滋养。
上海光华剑桥报名、参加入学测试及校园开放日,请: ,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。